通用banner

农工好声音|全国人大代表张艳: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进一步完善生猪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
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时政要闻

农工好声音|全国人大代表张艳: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进一步完善生猪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

2020-05-21

张艳(右一)在昌图县等地调研.jpg

人物介绍

   农工党党员,铁岭市农科院教授级研究员。多年在农业一线从事科研工作,获奖成果3项,省三等奖2项,市一等奖1项,均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。参与组织、管理单位重大研究课题的论证与申报,为院申报项目64项,国家级23项,省级28项,市级13项。累计为院申请资金达1438万元。承担报奖项目19项。审定品种56个,备案品种7个。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社会带来40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。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10篇,其中主笔7篇。先后被评为:铁岭市第二届自然科学土壤肥料学科带头人;第二届铁岭市青年科技奖;铁岭市科普优秀工作者;辽宁省科技扶贫先进个人;2011年度评为铁岭市农工党优秀党员;2016年被评为农工党辽宁省优秀党员;2017年被评为农工党中央优秀党员,当选第十二届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
生猪产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,也是民生产业,对保障食品供给安全、稳定市场价格、带动农民增收、促进农村经济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。2018年下半年以来,受非洲猪瘟疫情、“猪周期”以及环境整治等叠加因素影响,生猪产业受到严重冲击,产能严重下滑,价格居高不下,市场供给不足,甚至推高物价指数。为此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,提振养殖者信心,恢复生猪产能。

经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,张艳发现,目前鉴于环保压力,“南猪北养”成为生猪产业的大趋势,东北、内蒙四省区是“南猪北养”的主要落脚点。四省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,在饲料供给、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等方面有其合理性。但产业转移的同时,也给承载地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风险和疫病防控风险,进而是巨大的财政压力。

据张艳介绍,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的增加,势必造成生猪调运频繁,防疫、保险、无害化处理人员流动频繁,这些都会给疫病传播和流行带来不确定因素。同时也会给地方防疫队伍增加巨大的工作压力。本来就十分脆弱的防疫队伍根本无力面对目前的情势。而且一直以来,国家出台相关生猪生产扶持政策,大部分都是直接补给养殖主体。而强制免疫疫苗补助、生猪政策性保险、养殖和屠宰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等政策又都需要地方配套,地方财政无形中承担着巨大的压力。

这次赴京履职,张艳准备把针对完善生猪产业政策的相关建议带到全国人大,她建议——

1.适时调整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标准。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,应该以一个地区生猪的实际调出量为依据进行奖补;奖补资金应该给地方充分的自主权,只要用在生猪生产的任何环节都应该视为合理。

2.应当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,降低南北资源环境的不公平程度。养殖业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:耕地土壤、地下水资源等生态环境治理,国家应建立合理机制,创新污染减排方式,加大投入,防患于未然。避免以牺牲东北的冰天雪地为代价保护南方的绿水青山。

3.取消生猪调出大市、县的强制免疫疫苗、政策性保险、无害化处理等政策性地方配套。政策性配套应由消费地区承担。

    4.取消强制免疫疫苗补贴,由养殖主体视具体情况自主免疫。疫苗补贴资金可投入到服务体系建设上,加强疫病防控和监管队伍建设。


标签

最近浏览: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